百千万工程|非遗文化“活”起来,这的舞貔貅“不一般”!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传承非遗文化与“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有机结合,鼓励青年大学生助力派潭镇非遗文化发展,推广当地的非遗项目,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2024年2月23日,广州华商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双创助农·筑梦青春”实践团队前往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佳松岭村舞貔貅训练基地参观学习。
增城佳松岭舞貔貅
舞貔貅,也被称为“客家醒狮”或“客家猫”。派潭佳松岭村的张氏舞貔貅,至今已有17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城三大省级非遗物之一。多次作为派潭民俗文化代表,参加各类大型活动表演。
在欣赏中感悟“非遗”
在村委工作人员张祖丰的带领和介绍下,实践团队了解到舞貔貅在佳松岭村一脉相承的历史背景。
屋内摆放着特色鲜明的貔貅,长长的“猫身”,头部圆润却有一张猴脸,远看又似猫头。墙上随处可见挂满了“振兴中华”等训练口号、经重重训练褪去颜料的道具……
师生们身临其境、仿佛听到了传承者刻苦训练的声音,更感受到了当地客家人对喜庆吉祥和祈求好运的心愿。
在体验中喜欢“非遗”
舞貔貅起源于《西游记》,而孙悟空和沙和尚是舞貔貅表演中的重要角色。在村干部的指导下,成员们尝试戴上特色面具,在非遗产物视角下感悟非遗魅力。
舞貔貅除了特制的面具之外,更少不了鼓声的点缀,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增强表演的氛围和情感。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鼓在舞貔貅中的作用,工作人员亲自演奏了几个基本的鼓点,并让成员们上手练习。鼓声、欢笑声此起彼伏,“非遗传承”这颗种子落到成员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在实践中传承“非遗”
非遗文化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增进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派潭非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今后,实践队员们将继续探寻传统文化,增强为民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担当,努力为宣传、弘扬派潭当地非遗文化贡献力量!